张燕:二十八载从教路 一片丹心树栋梁
题记——
她是一个诗人
用青春书写育人的诗篇
她是一个智者
用智慧启迪孩子的灵魂
她是一个学者
永远带领着孩子们前行在路上
——致敬师者张燕
2025年6月,娄底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春华学校的教室里,一位做期末试卷分析的女教师,她叫张燕,沙哑的声音,微红的眼睛,都阻挡不了她带领孩子们复习的热情,对于孩子们的学习,她都是微笑鼓励,面向全体学生,遇上个别调皮的孩子,她也会轻声提示,她会把试题后面的语文思维、时代背景和思想高度串起来讲,让孩子真正做到醍醐灌顶,这也是孩子们为什么最喜欢上她的课的原因。
这一幕是张燕二十八载教学生涯的一个片段,从乡村到城市,从小校到大校,从毕业开始就一直担任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工作,站在教育战线的最前沿,用她自己的话讲就是,“教育就是我的阵地,我是一个战士,坚持在一线工作是我无上的光荣。”
在山林的晨曦中,守护孩子最纯真的心
德国教育家的第斯多惠说过:“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,而在于激励、鼓舞和唤醒。”张老师用她的实际行动呵护了孩子最纯真的情感。
1997年9月,张老师在山村小学初执教鞭,阳光穿过木窗斜照在水泥讲台上,就在她上的第一堂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上,这位年轻的女老师正想意气风发、声情并茂的开始讲课时,有一个头发有些凌乱,脸上还蹭了点灰,穿着也是山里孩子都穿带着泥垢的衣服,怯生生地提起桌子下的一只小青蛙,对她说:“老师,我这里有只小青蛙。”在他清澈的瞳仁里,映着整个春天的露珠,不禁让张老师忍俊不禁,她没有半点责怪,反而让她感觉到了孩子心灵的纯净与美好。
她对孩子说:“我们把小青蛙先放到一个筛子里罩着,等我们上完课,在一起研究好吗?”全班同学都说好,张老师除了语文课以外,又给孩子们上了最生动的一课。
在张老师二十四年班主任生涯里,这样的眼睛见过无数双,这些眼睛里有留守儿童小华、小姿成绩飞跃了近60分后的欣喜,有小鸿、小雁走出自闭倾向,拥抱阳光生活的灿烂微笑,有了小婷同学为了回报张老师当年学习路上20元的馈赠之恩廿年寻师的感人历程,也有小玉从山村学校到湖南女子学院再到逆袭成北师大博士的骄傲。
特色课:打开课堂教学的新大门
在张老师的教学生涯中,一直致力于课堂教学的创新,她不仅上课前深研教学目标,在课堂内优化教学结构,以学生为主体,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导作用,而且还把课堂从教室延伸到广阔的田野、山间,她户外课的开展,让孩子们亲眼看见稻田是怎么绿的,山茶花是怎么开的,秋叶是怎么黄的,鸭子是怎么戏水的,紫云英盛开的时候又是怎样一番美景,孩子们从来没有这么惊异地发现,身边竟有如此无穷无尽的知识和无穷无尽的美好体验,孩子们从体验当中得来的知识是最难忘的。
她还在课内开展小组任务学习的推广,把每一堂课的内容分为几个任务点,每个小组都配有一块小黑板和粉笔,提前让不同的小组领一个任务下去进行备讲、讲课和当堂巩固,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的欢呼雀跃学习热情空前高涨,而且掌握的也很牢固。
同时,她还开展小组质疑学习法,开始由老师做指导,只要是孩子们就课文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效提问,均可以加分,并将题目板书在黑板上,其他组的孩子有效作答也可以加分,提问和作答的主动权都掌握在学生手里,后来,连指导都是学生担任,他们经常会提一些让人意想不到又非常合乎情理的问题,把另一些学生的回答也更加巧妙,让人拍案叫绝,这才是妙趣横生的课堂啊!
家国情怀:立德树人不变的本色
从教二十八年来,张老师一直认为培根铸魂是教育的关键基础。
家国情怀是一个学生所应当具备的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,归属感,责任感和使命感,它可以延续文明血脉,塑造学生健全人格,增强民族文化自信。
首先,张老师还通过每天的课前三分钟,给孩子们看中国精彩的历史文化,每天一个小主题,可以是三星堆遗址之谜,可以是汉唐时期的繁华景象,也可以是地震仪发明的过程,中国近现代科技的发展,特别推荐了当代中国经过不懈努力,在科学技术、医学、航空领域、军用民生等各个方面的进步,推荐了红军从星星之火到开天辟地的过程,带领孩子们体会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险阻,培养孩子们重走长征路的精神。
在张老师班上,每周一次的班会课,每月一次的班活动,有很多都是以家国情怀作为主题的,张老师班上举行的“爱我中华”主题班会,“爱国诗词朗诵比赛”,“觉醒年代”情景剧比赛等,让孩子们的热血在燃烧,青春在唤醒。少年智则国智,少年强则国强,张老师所带的班级一定就是那个雄赳赳、气昂昂的那个班级。
思辨教学:让思维走进语文课堂
在张老师的课堂上,一直能够感受到思辨的魅力,她和学生讲课的时候,始终强调学习任何一门功课,都应该有这门功课的思维,而不仅仅是知识。
张老师强调,从语文教学的角度,要从它的字词句篇要能够体会编者编排的用意,每一个学段,每一本教材,每一个单元设计再到每一篇文章的选用都有其深意,一定要学生养成这种思考的习惯才能把握学科思维,才能举一反三的理解学科内的知识点,掌握重点,突破难点,逐渐形成自己的语文思维。
在经过张老师的点拨之后,很多学生如醍醐灌顶,他们会逐步形成自己的语文观,逐步会站在一个大语文的角度来思考语文的一些问题,这样才能化繁为简,无形胜有形。
思辨教学对于作文而言的意义更大,2025年高考语文考试刚刚结束,张老师就对高考一卷的作文和七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,张老师认为此次高考一卷的作文题确实出得非常有智慧。
高考作文引用的三则资料都是以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为背景,从中国积贫积弱,不能不敢发声,到开始觉醒要用沙哑的喉咙歌唱,再到用带血的手拥抱同胞,一个民族站起来了,反映了一个民族从积贫积弱到开始觉醒再到最后誓死抗争的过程,家国情怀洋溢其中,荡气回肠。
这就是国家要选出真正有智慧且能独立思考的孩子,学生如果没有真正动脑子,没有这种思维高度是完全想不到的,这个时候语文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。
事实也证明,张老师的这套方法非常实用,她所带的班级语文学科学业成绩一路领先,既有高度又有深度,以学生的全面发展、终身发展为目标,这才是教育真正的意义。
班级管理:唤醒孩子让学生自我成长
二十四的班主任生涯,带给张老师许多酸甜苦辣,她也是一路跌撞,一路成长。2023年秋天遇见小羽,颠覆了教育带给张老师的美好,这个叼着烟卷斜倚在厕所墙角的少年,用挑衅的眼神割破春华学校的晨曦,嬉笑、打闹、抽烟、逃学、早恋全都占了。
作为七年级1班班主任,她面对的不仅是歪扭如蚯蚓的作业本,更是十多个像小羽这样用叛逆武装自己的灵魂。
当晚她蜷在沙发上,耳畔回响着书记的忠告:“教育不是征服,而是唤醒。”师者要先成为心灵父母,再做知识导师。她认真思考了小羽行为背后的原因,通过谈心、家访、书面交流等多种方式,让他逐步走上正轨。
连续37天的自习课,张老师把小羽留在办公室临帖。当他的字终于能站稳时,她送上《老人与海》,扉页写着:"每个与命运搏斗的人都是英雄。"那天黄昏,他塞给张老师一个带着体温的苹果,上面用修正液画着笑脸。三个月后的月考,这个曾考12分的少年,在默写栏写下工整的《观沧海》,语文考到了78分,并且在校田径会上夺得冠军。
二十八载青春,张老师从一个青葱少年变成细纹开始悄悄爬上眼角的“妈妈级”教师,她用教育者的使命,使自己成为渡船,把孩子们渡到他们理想的彼岸,让他们插上翅膀自由翱翔。
用生命唤醒另一个生命,有灵魂鼓舞另一个灵魂,把自己活成一束光,也让学生成为一束光,这应该就是师者存在的意义。